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发布时间:

2023-02-23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创新突破

用“动力心”

助推“航天梦”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并为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航天领域的创新点赞。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在二十大“党代表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进入新的征程,要在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继续实施航天重大工程、加快打造中国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三个方面进行发力、创新,早日建成航天强国。

 

近年来,我国航天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成为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上的一座座重要里程碑,令人骄傲的航天成就背后,其制胜密码就是自主创新、自立自强。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作为液体动力专业研究院,始终将追求液体动力技术进步、推动液体动力技术持续创新作为强院之本。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航天强国立基于先进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制造能力。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担当,打造航天液体动力原创技术策源地,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六院院长王万军在近日召开的六院加强创新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目标。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组织牵引 强力支撑 完善创新体系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重点、找准发力点。六院提出“组织牵引、强力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思路,构建了层次清晰、分工合理、有效协作的两层级管理体系,明确了组织机构和两级研发队伍。在院级顶层形成创新组织管控架构,发挥战略管控、体系设计、资源统筹、风险管控、领域推动、重点推进的牵引作用。

 

在三级单位以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各级创新平台为核心,以各专业室、事业部技术团队为支撑,以高校联建的研究中心为辅助,形成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强力支撑。

 

为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六院按照4个体系规划了未来三年18项建设任务,并细化到52项具体工作计划,推动国家和集团技术创新规划落实落地。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创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六院在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迈上新台阶。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发挥各级创新平台作用 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缩小‘起跑线’上拉开的差距,一定要靠自主创新。”带着这样的信念,六院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在重大任务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注重产学研合作,发布实验室基金,吸引国内优势团队共同开展研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重复使用火箭推进联合创新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型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联合创新团队”,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打造一支理论研究+工程研制的“卓越工程师”队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罗马大学成立液体火箭发动机仿真技术联合实验室,与白俄罗斯共建“中白智能化空天动力联合研发中心”。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航天特种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覆盖设计、材料、成形、后处理、检测评价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和能力体系,实现了3D打印技术在军工装备制造领域推广应用的示范引领。目前,已实现了高速旋转件、复杂壳体等20余类结构共500多种复杂精密构件的增材制造工艺替代,应用于50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开创了航天液体动力整体集成制造的先例,支撑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提升。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航天液体动力增材制造产业化中心生产线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基础研究支撑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实施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先导和源泉。六院积极开展液体火箭发动机基础研究布局,依托重点实验室、联合创新团队等研究队伍,持续开展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燃烧、气动传热、强度、推进剂等基础理论应用研究。

 

掌握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雾化燃烧等核心过程的内在机理及精细化设计方法,研究成果支撑突破了7500N变推力发动机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有力确保了探月探火等重大航天任务的顺利实施。完善了各类推进剂基础物性数据库,建立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相匹配的新型液体推进剂型谱体系,研制并应用了以高能合成煤油为代表的新型液体推进剂,比冲提高7s以上,用于新一代运载火箭,有效载荷可提升800kg以上,有力提高了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数字化转型为液体动力发展注入新动力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当前数字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而来,液体动力领域亟需数字化变革和技术融合创新。六院对标航天强国建设要求,以“数字六院”顶层规划为纲领,依托国家航天局液体火箭发动机数字化研发创新中心,推动构建液体火箭发动机数字化研发模式转型,加快建成敏捷迭代的研发能力、智能化先进制造能力和体系化试验验证能力。

 

发动机设计环节,围绕数字化设计体系研究,运用MBSE研发方法,通过系统仿真技术的运用,确保了多型新研动力关键试车一次成功,周期缩短50%以上,实现了“数字世界多次迭代,物理世界一次成功。”发动机生产环节,实现了基于脉动装配模式的发动机装配线工程应用,解决了装配过程自动化水平较低、数据采集传递周期长等核心问题,关键装配环节效率提升30%以上,提升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批量化能力。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基于MBSE的发动机研制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脉动装配线全貌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开展前沿技术探索 孕育未来发展新方向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前沿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着眼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创新发展需求,缩短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六院持续开展前沿及新概念动力技术的跟踪和探索研究,通过超前的布局和有力的经费与政策支持,取得了大量原创性前沿技术,培育原始创新能力,为后续发展开拓广阔的方向。

 

针对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应用需求,探索全流量补燃循环等新型循环方式,开展以发动机智能感知与控制、故障自诊断为代表的智能发动机技术研究;针对未来重复使用单级入轨航天运输系统的动力需求,布局预冷空气涡轮火箭发动机、火箭基组合发动机等组合发动机研制任务;围绕新型空间动力发展需求,开展核热核电推进、大功率电推进等技术研究;针对深空探测等任务特点,开展“火星原位甲烷推进剂高效制备”等地外天体推进剂原位制备技术研究以及空间能源动力生保一体化等原创技术探索。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从“试验场”走向“大市场”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六院一直秉承“让航天液体动力科技驱动和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以液体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为支撑,聚焦“产业环保化、装备智能化、能源低碳化”三个方向,不断推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应用,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板块中保持了核心竞争力。

 

六院在航天氢能利用技术方面主动谋划,提前布局,多年来一直探索将氢能源的应用场景从探索太空拓展到国民经济主战场,使液氢在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前景广阔,成为加速我国清洁能源低碳转型的利器。

 

2021年,航天科技氢能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六院作为盟主单位,重点推动零碳排放制氢系统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氢储运、氢燃料电池、车载供氢系统的研制及示范应用,推进氢能超低温安全阀、高压液氢加氢泵等氢能配套装备研发,同步开展大规模氢能应用工程化和试验测试能力建设。氢燃料手持火炬和主火炬有力支撑了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车载供氢系统顺利完成实车路试。

 

六院积极利用知识产权融资、科技保险、直接融资等有利金融政策,促进成果转化,让更多创新成果从试验场走向生产线、走向大市场。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车载供氢系统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北京2022年冬奥火炬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

科技创新没有终点,面向未来,六院将继续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弘扬“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院魂,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构建并完善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优化形成以六院两级创新机构和内外创新平台为支撑,充实构建高水平创新研发队伍,配套持续充足的研发投入与“因地制宜”的激励机制,创建“充满活力、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探索“内外联动”“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实现从“型号化”“工程化”创新研发向“体系化”“数智化”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六院核心竞争力。

 

无数个航天人以“创新”为笔,绘就了建设航天强国的崭新蓝图。液体动力人也把目光投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敢于挑战尖端技术,用脚踏实地的奋斗成就仰望星空的梦想。

 

创新突破!用“动力心”助推“航天梦”